分享一下尼康顯微鏡的微分干涉鏡檢術
尼康顯微鏡是一臺長壽命、高質量的顯微鏡,是基礎實驗室和教學顯微鏡的理想選擇。借助于尼康的CFI光學力量,在任何放大率下可以得到高對比和清晰的圖象,同樣的,像尼康所有的顯微鏡一樣,保持了操作簡便和耐用的特點,還可以象其他的顯微鏡一樣兼容很多的附件。
尼康顯微鏡的微分干涉鏡檢術說明:
微分干涉鏡檢術出現于60年代,它不僅能觀察無色透明的物體,而且圖像呈現出浮雕狀的立體感,并具有相襯鏡檢術所不能達到的某些優點,觀察效果更為逼真。

原理:微分干涉鏡檢術是利用特制的渥拉斯頓棱鏡來分解光束。分裂出來的光束的振動方向相互垂直且強度相等,光束分別在距離很近的兩點上通過被檢物體,在相位上略有差別。由于兩光束的裂距極小,而不出現重影現象,使圖像呈現出立體的三維感覺。
尼康顯微鏡的物理原理完全不同于相差顯微鏡,技術設計要復雜得多。DIC利用的是偏振光,有四個特殊的光學組件:偏振器、DIC棱鏡、DIC滑行器和檢偏器。偏振器直接裝在聚光系統的前面,使光線發生線性偏振。在聚光器中則安裝了偌瑪斯基棱鏡,即DIC棱鏡,此棱鏡可將一束光分解成偏振方向不同的兩束光(x和y),二者成一小夾角。聚光器將兩束光調整成與顯微鏡光軸平行的方向。初兩束光相位一致,在穿過標本相鄰的區域后,由于標本的厚度和折射率不同,引起兩束光發生了光程差。在物鏡的后焦面處安裝了第二個偌瑪斯基棱鏡,即DIC滑行器,它把兩束光波合并成一束。這時兩束光的偏振面(x和y)仍然存在。后光束穿過第二個偏振裝置,即檢偏器。在光束形成目鏡DIC影像之前,檢偏器與偏光器的方向成直角。檢偏器將兩束垂直的光波組合成具有相同偏振面的兩束光,從而使二者發生干涉。x和y波的光程差決定著透光的多少。光程差值為0時,沒有光穿過檢偏器;光程差值等于波長一半時,穿過的光達到大值。于是在灰色的背景上,標本結構呈現出明暗差。為了使影像的反差達到z佳狀態,可通過調節DIC滑行器的縱行微調來改變光程差,光程差可改變影像的亮度。調節DIC滑行器可使標本的細微結構呈現出正或負的投影形象,通常是一側亮,而另一側暗,這便造成了標本的人為三維立體感,類似大理石上的浮雕。